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德国第一次走向共和体制,魏玛共和国诞生。但是,魏玛政府是对对西方强国政体的效仿,在帝制瓦解之后,魏玛政府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想靠新政体来挽救德国。只是,它毕竟是舶来品,没有多少根基,也没有从德国本身国情出发,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明显效果,也无法有效压制社会动荡。另外,一战后,法国重夺欧陆霸权,因不完全满意《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制裁,和对法国的赔偿,难免会将德国视为眼中钉。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魏玛政府无力反抗,只能认怂。魏玛政府无法带领德国走向振兴,激发了民愤民怨。
于是,通过极端国家民族主义来增强国家凝聚力,依仗新兴的纳粹党,来带领德国走向振兴成为了德国民众的选择。
第二、一战后,德国受到严厉制裁,生存空间遭压缩,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下,纳粹主义受到民众的追捧。
一战后,德国惨遭协约国的压制,特别是来自法国,一度欲断德国振兴之路。领土、殖民地丧失,巨额赔款,使得德国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一战本身是非正义的战争,而协约国对德国的制裁本身就严重失衡,这必然会导致德国民众的怨愤,对于普鲁士精神而言,这种耻辱必定会寻机报复。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严重的内部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之下,普鲁士人走向极端,大爆发的可能性就会越高。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民族心理,使得法西斯主义迅速抬头。
一方面,纳粹主义,高度强调极端中央集权,强调民族和国家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利于发动底层民众,在国家民族的情结下,一致对外。
另一方面,纳粹党所宣扬的种族优越论,主张回归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找回德意志民族的尊严,对于德国民众而言,就像一颗强心丸,很合饱受经济危机,渴望民族富强,能过上好日子的基层民众的心意。而这种种族优越感与备受欺凌的犹太人相比,显得更加的高等。
第三、经济危机成为了纳粹上台的契机。
1929年,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大萧条时代。
一战后的德国,国力跌倒谷底,在大萧条之前,还处在恢复期内。1923—1928年,德国靠向美国借的200亿马克贷款,来发展本国工业生产。可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这笔贷款也随即被收回。本身就很单薄的德国,在冰天雪地里,又被人拿走了外套,其窘迫程度不言而喻。在这场大萧条中,德国工业生产直线下降,煤炭、钢铁、机器制造业等下降迅猛,失业人数也从1929年9月的130万,上升到1932年2月的800万。国家和民众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越演越烈。这已大大超出了魏玛共和国的能力范围。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只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整合集中资源,才能重振国家、拉升经济,有效压制内部矛盾和抵御外敌。而共和制的政府显得无力,就算民众有很多的自由和权利,但连饭都没得吃,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自由和权利就算一场白日梦。本着务实的态度,德国民众更愿意先将面包握在手里。
怎样才有足够的面包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的纳粹党所宣扬的极端集权治理模式非,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而登上政治舞台中心的希特勒,最终并不是开的空头支票,而是将承诺付之于实际的。比如,为失业者、复员军人和无家可归者建立“食物施舍所”,提供住房,发放衣服和食品。德国民众也开始对纳粹党越来越有信心。
希特勒上台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纳粹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一度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对于德国民众来说,纳粹党是为国民贡献的政党,希特勒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得到万众拥戴。
那么,是什么将希特勒送上了德国救世主的位置?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205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