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绣蚀的分类

中国青铜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铜器。其后在长达1500余年时间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工匠创作制造了许许多多各种用途、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作为青铜文化载体的青铜器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储藏条件、不同的储藏环境造就了青铜器表面不同结构、不同外观效果的锈蚀物。锈蚀的分类

1、皮壳

也称为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

2.薄锈

薄锈指单层锈,多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禄锈,比如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以绿色为主,也有一些青铜器表面的薄绿锈体中混杂有蓝锈、黑锈、土锈和红锈。

薄锈多出于青铜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而青铜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浓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当稳定的。这就是宝鸡眉县窖藏出土青铜器表面锈蚀薄,甚至在有些青铜器表面没有任何锈蚀,显示出青铜金属光泽的原因。

3.厚锈

厚锈多出自北方地区,以河南安阳地区出土青铜器最为明显。厚锈层次多,锈色多样,在最底层的皮壳上面通常分布有红锈、浅绿锈、深绿锈、土锈等锈层,锈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而且锈体坚硬。

4.发锈

发锈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1.无害锈

通常把化学性质稳定锈蚀称为无害锈,皮壳和一些质地坚硬的锈蚀,如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绿色或蓝色的碱式碳酸铜等均属于无害锈。绿色锈体在5倍放大镜下观看,绿锈晶莹剔透犹如翡翠,有透明的感觉。

2.有害锈

青铜器有害锈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CuCL)和碱式氯化铜[CuCL2 3Cu(OH)2],碱式氯化铜是青铜病粉状锈的主要成分。粉状锈质地酥松,呈粉状浅白绿色。

这种锈的危害性极大,可以把青铜器腐蚀成一堆铜锈,又被称之为青铜器的癌症。另一种有害锈就是发锈,这种锈由内向外发展,能把青铜器纹饰顶起来,而锈泡一旦脱落,就会在青铜器表面形成坑洞,这两种锈都会对青铜器基体和纹饰造成较大的伤害,严重破坏文物信息。因此,粉状锈与发锈是青铜器保护和锈蚀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绣蚀的分类脉脉END阅读 290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相关推荐最新发布大家都在看热门人脉圈评论我来说几句...全部1条评论孙先生古代青铜器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地下埋藏,由于受地下环境的影响,它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由于各个青铜器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条件不同,所以腐蚀情况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18-09-16

Copyright © 2088 我的世界杯_瑞奇马丁世界杯主题曲 - msdc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