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佞--文字的命运

通过“有人”对冉雍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佞”本意并不坏,这个字是到了商周之前才出现的,“仁”字也一样,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而从字形上来看,佞从仁,佞字右半部上方并非一点一横,而是两横,可见这个字的产生更在仁字之后,其字义也和仁相近。

清华简《金縢》

说文里解释说:“佞,巧讇高材。”其中包含巧的含义,包含材的含义,包含柔的含义(谄),包含口给(gěi)的含义。可见佞这个字的内涵还很丰富。往前倒到周朝初期,《尚书•金縢》里说“予仁若考”,意思就是周公说自己的言辞精巧像他的父亲文王。在那个时期,巧就是佞,仁可以被借用为佞。起初这种“巧”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用于向鬼神祈祷,《金縢》记录的就是周公祈祷让自己的兄长能够康复,自己愿意代替哥哥先死去侍奉先祖的神灵。《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这句里提到的祝鮀就是一位言辞精巧的辩才,所以他负责在卫国治理宗庙事宜。

圣人担心什么

自从孔子否定了“有人”用佞苛求冉雍以后,后世慢慢的就把佞字里高材仁巧的含义弱化了,柔谄口给这样不太好的含义就越来越突出。然而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否定“柔谄口给”呢?我们先从另一句话来看看圣人对“佞”这种个性的态度。

《论语•雍也》里说,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孔子这话如果翻译过来会感觉多少有点无奈和悲凉,“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可见春秋时期的世态,要是那时候有综艺节目,貌美鲜肉、巧言名嘴估计也会备受追捧,和今天的情况应该差不多。

圣人担心得有道理

冉雍字仲弓,在圣人的弟子中,他以为人重厚简默闻名,而当时的人以佞为贤为才,所以在夸赞他有德的同时觉得他口才不好是一种缺憾。

孔子说“不知其仁”,并不是说冉雍不够仁德,而是要强调佞异于仁,怕大家把佞和仁搞混了,社会文化已经够乱了,再把基本概念弄混,价值观就更模糊不清了,孔子这样强调并不是杞人忧天。所以孔子更看重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德。“言之虽多,情或不信,”所以在一句话中说了两次“焉用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我的世界杯_瑞奇马丁世界杯主题曲 - msdc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