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中华民国

此条目介绍的是中华民国整体的国家势况,并以政府迁台后为主。关于政府迁台前的国家势况,请见“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关于其他用法,请见“中华民国 (消歧义)”。

“ROC”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ROC (消歧义)”。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 / 23.500; 121.000[1]

中华民国

国旗

国徽

国歌:《中华民国国歌》[2][3]国旗歌:《中华民国国旗歌》[注 1]国玺:中华民国之玺 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区域[注 2]首都台北市(实际上)[6]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25.033; 121.633最大城市新北市官方语言国语(实际上)[7]官方文字国字(正体字)[注 3][8]国家语言[9]华语(国语)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台湾手语台湾原住民族语言金门话马祖话国家语言列表...族群(2022年)[10]96.4% 汉族[注 4]2.5% 台湾原住民族(官方认定共16族)1.1% 新住民[注 5]宗教(2022年)佛教、道教、基督新教、一贯道、天主教、伊斯兰教及传统民俗宗教等政府半总统制、多党制[10]• 总统 赖清德• 副总统 萧美琴• 行政院院长 卓荣泰• 立法院院长 韩国瑜• 司法院院长 谢铭洋(代理)• 考试院院长 周弘宪• 监察院院长 陈菊

立法机构立法院[11]现役军人约18万人[1](2023年)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 北洋政府成立 1913年10月10日•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 政府接管台湾 1945年10月25日• 宪法施行 1947年12月25日• 动员戡乱开始 1948年5月10日• 政府迁往台湾 1949年12月7日• 退出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 首次修宪 1991年5月1日• 首次总统直选 1996年3月23日• 首次政党轮替 2000年5月20日

面积• 总计36,197.067平方公里[4](第136名)人口• 2024年估计2342万442人[12](第56名)• 密度647人人/平方公里[12]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1.611996兆国际元[13]• 人均69,289.528国际元[13]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7604.60亿美元[13]• 人均32,687.371美元[13]基尼系数▲ 0.341[14](2021年)中人类发展指数▲ 0.926[15](2021年)极高极高 · 第19名

货币新台币[16][17](TWD)时区UTC+8[18](国家标准时间[1])日期格式yyyy年mm月dd日民国yyy年mm月dd日[注 6]• 历法西历、农历行驶方位右电话区号+886[19]ISO 3166码TW互联网顶级域.tw[1]网站www.gov.tw

中华民国是位于东亚的民主共和国[20],在历史上曾为中国之代表政权,现今多通称“台湾”。建国时以前清之中国既有领土为疆域,现有效管辖范围包括台湾、澎湖群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福建沿岸的金门群岛、马祖列岛等岛屿,多合称为“台澎金马”、“台湾地区”或“自由地区”,土地面积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东亚岛弧的台湾本岛为主要领土,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海)、西隔台湾海峡、南界巴士海峡、北濒东海,其地形陡峭、景观多样,约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地形。全国人口约2,350万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国家中位列第二,其中大部分居住于台湾西部平地,形成数个都会区。首都为台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则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华民国,并在数月后正式取代清朝继承中国政权。建国初期的北洋政府时代,政治上陷入长期军阀混战及南北分裂,社会上则持续走向自由化及西化。1928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透过北伐统一中国,之后以党治国施行训政,以三民主义为治国最高原则,推动国家现代化;另一方面,此前有合作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决裂,先后建立数个割据政权,双方展开长年内战。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并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环;中华民国身为二战同盟国在亚洲战场的抵抗力量之一,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并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台湾。抗战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但战后再度爆发内战。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施行,国民政府改组为行宪之中华民国政府,但未久因内战规模扩大而宣告动员戡乱、并冻结宪法部分条文,国家走向威权统治。1949年,中国共产党透过内战控制中国大部分领土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则撤退至台湾、并长期宣告台湾戒严;此后双方在国际社会上竞逐中国主权,除了隔台湾海峡分治及对立外,时有军事冲突,为世界冷战格局的一环。直到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解除台湾戒严状态,再于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及修订《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实务上承认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在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国大陆和平往来。1990年代,中华民国持续进行政治改革,透过修宪、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等民主化措施,逐渐转型为多党自由竞争之自由民主国家,政治体制则从戒严时代的维持法统朝向台湾本土化发展。2000年的中华民国第二次总统直选由民主进步党胜出,达成行宪以来首次政党轮替,此后政权和平转移等宪政秩序运作成为国家政局常态。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经历数次修宪后成为半总统制政体,以总统为国家元首、行政院院长为政府首脑;中央政府按五权宪法精神分为行政院(内阁)、立法院(国会)、司法院(掌管各级法院)、考试院及监察院,地方政制则依行政区划分为2个省(已虚级化)、6个直辖市、13个县及3个市。中华民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且曾是其会员国与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但在197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原有的联合国“中国”席次后,逐渐失去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主张已继承中华民国,并进一步主张拥有台湾主权、以及不放弃以武力手段拿下台湾,对中华民国构成最大政治及军事威胁;但自1990年代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军事对峙相对缓和的情势下,发展紧密的经贸、民间交流等非官方之双边关系。目前中华民国有12个邦交国,且与美国、日本等众多非邦交国发展伙伴关系,同时也是数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多边机制的成员。

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基本价值,并持续推动全民健康保险、社会救助方案、多元语言文化发展等政策;其社会由台湾原住民族、汉族(包含闽南、客家两大民系及外省族群)、新住民等多元族群构成,兼容南岛、中华、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时在视觉艺术、文学出版、表演艺术、电影、戏剧等艺文领域均有所发展。中华民国现今是世界第22大经济体,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奠基于二战后的台湾经济奇迹,属于中等强国之列[21];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及贸易业等,是世界半导体、资通讯产业的重要领导者,在全球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与国际社会之间有着极高的经贸依存度。

目录

1 国名及象征

2 发展历程

2.1 民国肇建

2.2 台湾历史

2.3 在台发展

3 地理环境

3.1 领土范围

3.2 自然环境与经纬度

3.2.1 地质

3.2.2 气候

3.2.3 生态

4 政治制度

4.1 行政区划

4.2 司法体制

4.3 外交关系

4.4 国防军事

5 经济建设

5.1 第一产业

5.2 第二产业

5.3 第三产业

5.4 科学技术

6 公共建设

6.1 交通运输

6.2 能源供需

6.3 其他建设

7 社会发展

7.1 族群划分

7.2 语言文字

7.3 宗教信仰

7.4 公共卫生

7.5 教育措施

8 文化艺术

8.1 节庆假日

8.2 视觉艺术

8.3 文学出版

8.4 表演艺术

8.5 烹调饮食

8.6 传播媒体

8.7 运动休闲

9 参见

10 注释

11 参考资料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链接

Copyright © 2088 我的世界杯_瑞奇马丁世界杯主题曲 - msdc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